《青春電幻物語》(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是日本導演岩井俊二於2001年推出的劇情長片。曾獲得上海電影節特別獎、音樂獎,以及柏林影展C.I.C.A.E.特別獎。片中藉由一群崇拜著歌手「莉莉周」的國中生,講述日本青少年的社會問題,包括偷竊、強盜、校園霸凌、性犯罪、自殺等等,呈現青少年內心的孤獨與對於現實的無力感。

 

電影以一位14歲少年,蓮見雄一作為起點,他是歌手「莉莉周」的歌迷,同時也身為版主經營著網路論壇,與其他喜愛莉莉周的歌迷一同討論音樂和內心想法。蓮見曾經崇拜他的朋友,星野修介。星野是入學典禮上的新生致詞代表,和蓮見同班、同社團,蓮見也因為星野,得知了莉莉周的存在,兩人因此成為好朋友。暑假,蓮見、星野與另外兩位男同學,利用從路人身上搶來的錢作為旅遊資金一同前往沖繩旅遊,然而星野卻在這趟旅行經歷兩次瀕死的經驗。新學期開始,星野的性格轉變,成為欺負其他同學的霸凌者。他逼迫女同學津田詩織從事援交工作,後來導致津田自殺;他也教唆其他人去強暴蓮見暗戀的女生九野陽子,而蓮見除了看見喜歡的女孩被性侵卻無能為力,他自己也成為星野主要的霸凌對象。直到莉莉周的演唱會當天,星野將他的門票拿走使他無法進場,蓮見卻發現原來星野就是那位在網路論壇中,與他相談甚歡、心靈契合的知音。發現在現實中使他痛苦的人,跟在網路上救贖他的人竟是同一個,蓮見在演唱會後的散場製造騷動,並在混亂中從背後捅了星野一刀,殺死星野。

 

關於追尋自由:滿足與不安

 

青春是一段逐漸自由的過程,是小孩過渡到大人的重要時期。一方面心智上的自我意識漸增,對於「個人」的掌握程度提升,另一方面在生理上的第二性徵也開始成熟,對性的好奇與探索,都帶領著青少年邁向成人的世界。電影中,我們可以看見這些青少年對於自由的渴望和追尋。

 

錢在電影中,有著象徵自由­的「滿足」面向,蓮見因為沒有錢,無法買莉莉周的CD,所以他沒有自由去獲得喜愛的偶像音樂;一群同學原本正在煩惱無法去旅遊,但因為星野搶來了錢,所以他們就擁有去沖繩玩的自由。錢在電影裡面,是能夠滿足慾望的重要條件,使他們能夠自由自在行事。

 

電影到了沖繩行的段落,全程使用演員自行手持DV拍攝的畫面,沒有刻意的濾鏡或打光,加上手持的晃動,這段類紀錄片也可以從電影形式上,解釋為表現青少年對自我(也是對畫面)的「主宰」。同時這些破碎而晃動的鏡頭,也能表現出自由的另一個面向「未知、不安」。就如我們觀眾在看這一段的劇情時,永遠不知道下一顆鏡頭會是什麼、畫面會出自哪位角色手上的DV,一台DV只記錄了其中一人的視角,而畫面外的其他幾人在做些什麼都是未知。

 

自由固然是美好值得追尋的,然而也是一體兩面,在獲得對自我的控制權、滿足慾望的同時,也會面臨對於未來的未知感,以及其帶來的恐懼和無力感。星野在沖繩行的過程中,先是差點溺死,後又被可能致命的尖嘴飛魚攻擊,再加上旅行途中認識的背包客大哥,與他們聊天之後便遭逢車禍而死。星野意識到這些不祥之兆,可能是對他們用惡行之財登陸這座神聖小島的懲罰。他開始產生恐懼,所以在回程的船上,他將厚疊的鈔票丟入海中,象徵他想要「退回」所擁有的自由。然而這與人的成長過程一樣是不可逆的,青春是一段逐漸自由的過程,無法退回。

 

關於逃避機制:權威與毀滅性格的形成

 

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提出:「當個人成為獨立的個體,就會開始感到孤立無援,並被迫面對外在環境的各種冒險,以及令人無法忍受之處。」對電影中的青少年而言,自由雖能滿足慾望,卻也讓人面臨了成為「個人」的孤立感。本段將使用佛洛姆的逃避機制理論,來說明為了克服這樣的無力感,不同角色發展出的逃避機制,以及形成不一樣的性格。

 

星野發展出的「權威性格」,是企圖透過支配他人以強化內心孤立、不安的自我。以往的他作為優等生,時常遭人妒忌而成為眼中釘,然而當他搖身一變成為霸凌者,支配他者就能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權力所在,認為能掌握一切。

 

另外一個是蓮見的「毀滅性格」,是透過消滅外在威脅,以達成自我的安定。例如蓮見最後殺死星野,他和老師說「腦袋裡面的雜音終於消失了」,就是排除威脅的緣故。另一個毀滅性格的角色,則是被星野逼迫從事援交的津田,電影中有一場她開心笑著放風箏的戲,無論她怎麼拉線,風箏都向下墜。風箏代表的是她自己,而星野則是令她向下墜的拉線者,因為被握有把柄,她無法切斷星野與她之間的風箏線(威脅),所以只能選擇自我毀滅,從高處跳下,讓星野再也無法支配自己。

 

由於毀滅性格來自「無法實踐生命的後果」,因此通常包含對他人還有自我的敵意。蓮見在殺死星野後,也想過要自殺,在電影中導演刻意使用誤導的鏡頭,特寫蓮見垂下、放鬆的手處於不合常理的高度,卻在下一個鏡頭讓觀眾明白,他只是站在椅子上,並沒有自殺。透過這種誤導的緊張,讓觀眾在下一秒了解真相、壓力釋放的時候更容易感到一絲欣慰。

 

蓮見之所以想尋死但又沒有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九野陽子,那個他喜歡的女孩依然堅強地活著。她在被星野教唆遭受強暴、被欺凌被剃頭之後,不畏眼光頂著一顆光頭如往常般上學,看在蓮見眼裡那是他的救贖和勇氣來源,九野不同於前面提到的三者,她並沒有逃避成長帶給她的傷痛和現實,反而將自己與所愛的鋼琴和音樂連結,在現實的無力感中找到立足之地。

 

關於莉莉周:偶像崇拜與幻滅

 

佛洛姆提出的第三種逃避機制是「機械化的跟從」,電影中的偶像崇拜現象,也是這種機制的方法之一,將自我與更大的主體熔接,以消除內心的不安。

 

本片青少年們所喜愛的歌手「莉莉周」直到電影最後都沒有顯現樣貌,但她的歌聲卻作為配樂貫穿整部片,與不時出現的古典樂相互穿插。蓮見在網路論壇上發表,他相信莉莉周的歌曲裡有「乙太」,並相信乙太能透過她的歌聲傳遞。乙太是一個被現今科學界拋棄的理論,而蓮見相信偶像擁有科學界無法證實的、若有似無的物質能量,又何嘗不是一種對偶像近乎信仰的崇拜,在他心中,莉莉周就是如此特別。

 

然而偶像是一個需要距離美感的存在,若是距離太近就會發現缺點,美好的想像便會因此或多或少幻滅,因為偶像是建構在人的理想之上,崇拜者所崇拜的,是他們心中喜歡的偶像形象。可以將心中喜愛的偶像形象作為「虛」,而偶像本身作為「實」,當虛實交會的時候,若兩者不一致,便會產生認知上的崩解。電影開頭,是蓮見敲打鍵盤輸入文字的聲音,畫面上寫著:

 

她生於1980128日,2250分,就在這個日子、這個時刻,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了約翰藍儂。可對我而言,這個巧合沒有意義,重要的是,這一天,是莉莉周誕生的日子。

 

電影開頭提到查普曼殺死了自己的偶像約翰藍儂,電影結尾蓮見也殺死星野,彷彿是冥冥之中的前後呼應。蓮見曾經崇拜過星野,在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後,其實還尚未造成他內心的崩解,而是在演唱會當天,當蓮見發現星野竟是在網路論壇中讓他得到救贖、與他心靈契合的帳號真身,便產生了虛(網路世界)與實(現實世界)的衝突,並徹底崩潰而犯下殺機。

 

這部片名若是從原文直翻,是《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然而片中莉莉周卻完全不見其人只聞其聲。這位虛構偶像的命名巧思,來自於19世紀印象派音樂家的代表人物德布西,Lily是他的第一位妻子,Chou-Chou則是他與Lily離婚後,再娶另一位女子與之生下的女兒小名。電影中,除了大量使用德布西的曲子作為配樂,也容易讓人聯想到印象樂派的特徵,比起曲子的結構性,更注重以簡短的樂句與和聲,來傳達詩化的意象和光彩色調,與電影中大量逆光、過曝的畫面搭配,更是能突顯出印象派作品光影夢幻、氤氳、輪廓模糊的特色。

 

正因如此,這非常適合用來講述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14歲,是小孩邁向成人的過渡,是法律上犯罪免罰與有罰的依據,生理上是性徵的成熟與對性的探索起始,也因為脫離了需要他人照顧和撫養的階段,因此形成獨立的個體,對「自我」有更深入的認識。既開始自由,又因自由而不安,在什麼都算是過渡的青春年華,界線都是模糊的,只有光照射在個體上的明暗變化。

 

 

參考資料:

 

《逃避自由》,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新北:木馬。

 

《青春電幻物語》:這部關於莉莉周的故事,簡直就像約翰藍儂暗殺事件的翻版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49441

 

關於德布西與莉莉周周的一切

https://read.muzikair.com/jp/articles/8c189cec-7e46-4356-9a65-db2efb44d19c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印象樂派Impressionism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294018/

arrow
arrow

    Chi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