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與摘要

 

  《貿易大歷史》是一本時間跨度極大、空間範圍遍及全球,企圖系統性地討論人類自古以來貿易行為的歷史書。本書架構可以概分為四個段落:

  (一)從石器時代的第一次長途經商,論及兩河流域如何透過向外輸出有剩餘的穀物,以進口各類的貴金屬,而這些貴金屬也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這時的人們已懂得透過交換行為,更有效地消耗自己過多的資源,同時獲得自己土地上所匱乏的。人們也開始發現在水上移動的方式,得以穿梭至河流、海洋的另一端,開展自己的足跡和貿易路線,最遠可以達到西漢與羅馬之間的長程移動,直到西羅馬帝國結束,古代貿易暫時進入休止。

  (二)作者接著論述伊斯蘭教的爆炸性傳播,為全球貿易添了一大動力。此宗教原就以商為本,其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就是商販。伊斯蘭教將大型貿易連結成複雜的系統,不同於史前時期為了滿足生活所需的交換行為,他們牽著駱駝穿越沙漠、橫亙印度洋,只為一個目的:利潤。而有些不光彩的事情也隨著這些利潤的追逐被帶進歷史帷幕,也就是疫病與俘虜。值得注意的是,此章節歐洲人幾乎是缺席的狀態,受到穆斯林征服阿拉伯、亞洲、非洲等重要地區的影響,歐洲人被排除在印度洋貿易將近一千年之久。

  (三)接續上一階段,歐洲人向東的貿易受阻,於是開始探索新航線。我們熟知的發現新大陸,以及西方國家對於香料、茶、糖、棉花、咖啡等商品的狂熱也能在此段看到。葡萄牙、荷蘭、英國依序站上號令海洋的制高點,發動無數戰爭,為自己創造黃金時代。種族的差異亦在此扮演重要因素,不僅是奴隸問題,當面對海外其他價格更低廉的商品流入國內市場,受到衝擊的舊產業便會起身反抗,也會使用種族歧視的方式來替自己的利益辯護。

  (四)最後描述科技的進步,使得全球貿易更迅速、更平面化的情況之下,要獲得各地珍奇商品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因此到了此時,國家之間的貿易衝突不再是為了取得商品、不再是為了壟斷權,而是控制進出口的關稅。透過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各有優缺點的兩相辯證,或許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沒有一個最完美的解決方法。

  簡介完本書架構之後,我會在接下來的篇幅為這本巨書統整出三大重點,並對文本進行分析,也會試著和我們之前上課的內容相對應,尋找是否有矛盾之處。以下三大重點分別為:(一)貿易作為人類的天性、(二)貿易的輝煌與悲劇、(三)得失之間(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

 

二、貿易作為人類的天性

 

  距今五、六千年,兩河流域已經有交易行為,甚至是超越語言之前的活動。作者提到了希羅多德在西元前四三〇年,描寫迦太基人與西非原住民的「沉默交易」:迦太基人到了海岸把貨物整齊排列在沙灘上,退到一定距離以外、燃起狼煙,原住民看見煙柱後便會帶著金子前來,將金子放在沙灘上,再回頭退到一定距離以外。若兩方不同意對方的貨物或金子數量,則可以繼續保持不動或上前各自增添。「迦太基人沒到金子等值於他們兜售的東西,不會碰它;而原住民不到金子被取走,不會拿貨。」這種兩造互相誠實、完全信任的交易方式如今看來像是神話一般不可思議,但無論如何,作者在此表明的是即便無法溝通,人們還是可以進行交易活動的。而促使他們走出自己家鄉,向外經商的原因可能與土地不適合耕種、氣候難以掌握等等有關,因為一遇上天災旱澇,就可能陷於致命的飢餓狀態。

  如何運送商品也是人類貿易史上的一大難關。隨著農業的出現,利用獸皮造船、航行於江河的技術也散播給定居的農民。隨後尋找水路、爭奪海峽、駕馭季風更成為了千年不變的真理。為了追求最大利益,人們開發出更有效率的交通工具,包括駱駝商隊、帆船,直到近現代的工業蒸汽船、貨櫃船,每一項新的運送方式出現,就像是翻了貿易史的新一頁,甚至改變了時代的樣貌,激起更多政治、社會上的變遷。

  另外,貿易的天性,也使人們極力拓展新產地與新市場,好讓貿易系統生生流轉、創造價值。然而,一部分人所獲得的利益,也可能是奠基於另一部份人的惡,以及另一部份人的血淚。對於原物料產地的掠奪,侵入他國領域甚至是他國主權的區域貿易、三角貿易等,直到現在我們仍然需要警戒在心。書中,特別是在講述東印度公司如何屠殺、如何蠻橫的段落,明顯感受到作者的批判力度,他描寫這些以文明、優越人種自居的國家公司,最後多是因為短視近利、過於相信自己的強盛而沒落。伴隨種族意義上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皆讓這段輝煌的歷史多了幾處瘡疤,看似隨著時間的流逝已逐漸癒合,但稍微揭開就能發現裡面仍然是血淋淋、怵目驚心,且直到今日還在影響著我們這個世界的政治經貿體系。

 

三、貿易帶來的輝煌與悲劇

 

  如前言所述,貿易的天性的確替人類世界增添了不少趣味,但這也像是雙面刃,發展的同時也可能造就另一方面的悲劇。我認為此書並非強調貿易就是一場零和遊戲,不是你輸就是我贏,似乎沒有雙贏局面的可能。相反地,作者應是想要說明貿易確實可以讓我們過上更精緻、便利的生活,但這之間必須要有取捨,國家或公司不能總想靠出口貨物賺取利潤,而完全不花錢進口任何商品。誠如自古以來,「交換」就是刻在人類基因裡的特質一樣,沒有只出不進的道理。

  而此書有大量篇幅,便是在描述透過貿易的交流,人們的視野也會被開展到更遙遠的世界。首先是伊斯蘭教的傳播,乃至伊斯蘭帝國的建立,這就造成三種層次的「開拓」。第一層開拓是宗教信仰方面,雖然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也造就其後與天主教、猶太教之間的衝突,但人類的心靈有了另一個皈依的選擇,而且伊斯蘭教重視商貿的概念也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第二層開拓則是對東方世界的神祕想像,乳香、沒藥等薰香料藉由穆斯林商人的長途貿易,被送到西方古文明中心,如肥沃月灣、埃及。這些薰香料透過其供應鏈一層接一層地,變得更加奢侈昂貴,從遙遠疆域送達的商品,也被增添許多神秘色彩。第三層開拓,則是指向那些被穆斯林阻隔在西方邊陲的歐洲人,為了能夠參與世界貿易,他們因此探索出新的航線,繞過好望角、也向西航行遇見未知的另一塊大陸。

  除了宗教因素造就的開拓之外,當人們大致上能夠掌握海洋上的季風與地理,便開啟了一波又一波的商品時尚:香料、絲綢、棉花、茶、糖、咖啡等等,尤其在歐洲本土並無生產這些商品的原物料,卻得以藉由遠程貿易使國內人民獲得許多珍奇的體驗,更進一步豐富時代的物質文化。作者提及海上霸主地位的變遷,16世紀的葡萄牙,快速擴張、掌握麻六甲和荷莫茲兩大印度洋海峽,卻也因為擴張得過於快速,導致國家缺乏實質支撐的力量而垮台;17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亦在東南亞及香料群島大有斬獲,同樣因為短視近利、只想壟斷香料貿易,隨著香料熱潮退燒,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喪失其光環;1819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站上了世界舞台,掌握與印度、中國之間的三角貿易,更成為日不落帝國。卻仍然受對中國茶業逆差過多的問題所苦,雖然解套的方式是轉而輸出有害的鴉片,但卻成為歷史上惡名昭彰的一場交易。

  與我們上課所閱讀的文本不同,此書作者的論述中,似乎認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經營上更勝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籌。《最嗆的貿易史》將荷東公司的倒閉歸因於其腐敗的公司體系、船員待遇不佳、不准船員私自帶貨貿易等等嚴厲規定,但在這本《貿易大歷史》卻呈現荷蘭人精妙的一面,特別讚賞他們發展出強大的金融業和信貸制度,使荷蘭人作生意時更懂得分散風險,勇於投資。在東印度公司的經營方面,兩本書的作者有明顯的差異,但不變的是兩位作者都描繪出這些西方國家進行掠奪時的凶狠和殘酷。

  最後,關於貿易的悲劇,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種族層面的人權問題。書中描述奴隸貿易的歷史,其實並非是從大航海時代,為了補足勞動力才出現的貿易體系。早在九世紀中葉,伊斯蘭世界就存在「馬木路克奴隸制度」,以補充軍事和勞動人口。當時的奴隸仍有主體性,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變為自由人,然而當情況到了非洲奴隸市場,他們卻不被當作人類看待,以非常險惡的方式被運送至遙遠他鄉進行勞動生產(尤其是死亡率特別高的榨糖工作)。其中,我認為書中提到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點,我們現今時常說是歐洲白人將非洲黑人抓進賊船,但事實上很少真的有白人會親手去「抓」黑人。其實大多數白人根本不知道這些黑人奴隸的來源,他們更可能是和非洲當地較強勢的部落合作,而將戰敗部落的俘虜交易給白人。這種說法也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認為所有非洲黑人都是沒有能動性的、被視為均一化的種族,而忽略了其中也有不同權力位階的存在。

 

四、得失之間: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

 

  本書最後一個重點,作者探討因為全球貿易的發展,地球再次「變平」,平面化的貿易途徑,使我們不用像古代那般,穿越重重險境、道路,才能獲得少量的珍稀物品。然而,面對全球各地不再那麼昂貴的商品一起大量競爭,各國首要想法肯定是極力保護自己國內的商品價格,使其不用因為他國的商品流入,只能走上殺低價格、減少利潤一途。所以,面對自由貿易,是否要實施保護主義,或要實施到哪種程度的保護才好?這是直到現今仍然在爭論的問題。

  自由貿易有很大部分是受到亞當斯密的影響,認為政府不應該伸手進入市場,而是讓一隻看不見的手,自行調節供需價格。對此,作者舉出「丹麥經驗」來質疑。十九世紀末,大多國家面對全球競爭,都豎立起了關稅高牆,唯有丹麥持續開放市場,還進一步獲利於這種局勢。原因在於丹麥政府建議酪農成立奶油及肉品合作社,使原本的小企業組織成一個具規模,但彼此還是各自獨立的聯盟。公家機關則是給予支持與資助,而不是「保護」,反而更能在競爭情況下抵擋外來商品的挑戰。因此,政府對商業的功能不只有「介入」和「退出」市場這兩種選擇,比起抵擋來勢洶洶的外國商品,也有另一種方法是將散落的小企業聚合起來,以增進自己國內的競爭力。

  面對生產版圖的改變,受到衝擊的舊勢力勢必會反抗。而我們的課程中也有與這對應到的部分,例如英國面對印度棉織布的輸入,本地的毛織工覺得受到威脅,為了維護利益而上街抗議。英國政府面對如此的壓力,則是試圖安撫,選擇使用高關稅、禁止輸入等作法保護自家產業。然而這樣的保護主義反而為非法走私推波助瀾。扣回我先前提到的,貿易是人類的天性,人們並不會因為法律規定禁止,就如此輕易扼殺掉自己對於新潮事物的慾望。事實上,鮮少有國家會記得「丹麥經驗」,直到現今各國面對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仍然會選擇在關稅制度上大動無形的干戈。

 

五、結論

 

  《貿易大歷史》是一本資訊量非常豐富的書籍,涉及幾千年來的歷史事件和全球的範圍。從以上分析,我得出的結論是政治穩定會促進貿易發展,如同西漢與羅馬、伊斯蘭、蒙古帝國等。這些帝國範圍廣大、政治相較穩定,使不同地方的通行更順利。但同時,貿易也會反過來影響政治社會,最簡單的例子便是十六世紀以後的西方國家,貿易讓一個國家變得富裕,進而刺激中產階級,造成歷史社會上的變遷。貿易也常常成為國家之間的開戰原因,直到衝突被解決,又會創造出下一個貿易秩序。最後,這本書給現代人一個重要的提示,一個國家的富有程度不取決於手上握有多少資產,而是它能夠買多少東西。同理,也可以映照在個人的角度,自己具體擁有多少並不是重點,而是我們擁有多少選擇的自由。

 

六、參考資料與其他書評:

 

初讀貿易大歷史:如果貿易是一種信仰,你我都是信徒(書旅品味)

 

《貿易大歷史》:全球化的後遺症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貿易大歷史》讀後感--貿易讓世界運轉(皮理春秋/夏紹剛醫師部落格)

 

「貿易大歷史」書評:從「貿易大歷史」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看見影響貿易的下一步:部落客(維琪)

 

arrow
arrow

    Chi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