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實習!
你的小故事,我的大新聞。
-
今年七月的體感時間過很快,體感溫度也很熱烈。可能是來公視實習的緣故,一直處在亢奮又活力滿滿的狀態,真的好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有點累卻又覺得充實滿足。
忘了當初按下報名的原因是什麼,怕暑假過得太無聊、想彌補沒有進入傳播科系的遺憾、想要自己做新聞,或是單純想進來公視看一看。
也就這樣隨著密集的課程和一週週的繳交期限,完成這一個月的奇幻旅程。
實習前
首先知道自己錄取的時候,非常開心,因為我不是傳播科系出身的,我也才大一。我甚至沒有任何新聞製作的經驗。但畢竟是人生中的第一個實習,意義重大。實習前最重要的就是找議題。原本想才三則而已,應該沒什麼難的,之後才發現自己真的想得太天真了。
這個採訪對象好約訪嗎?這個議題我可以在一個星期內做出來嗎?這個活動難道只有這層意義可以報導嗎?
就這樣絞盡腦汁,擠出了三個可以報導的題目,然而這並不是結束。和小老師討論之後發現有些題目的報導方向可以再改進。之後的三個星期,一邊製作新聞的同時,我也在一邊找尋更適合做、更想做的主題。然後實習前還需要註冊PEOPO的公民記者帳號。我覺得這還滿好的,之後實習結束也可以自行上傳作品。
關於器材,因為公民新聞講究得不是你有多專業高級的設備和技術,而是一個「講故事的能力」,能不能好好把一個不怎麼有人關心的地方新聞,經由你的報導讓它成為被關注的對象,這才是重點。擁有精彩的內容絕對大大大於擁有厲害的器材。當新聞架構OK,基本上只要鏡頭拿穩、收音收好,再配上後製,就沒什問題了。所以這次實習我只用了拿在身邊好幾年的iphone 6s,加一支腳架,還有威力導演。
實習中
走進公視大樓,有一種夢想成真的感覺。因為我一直是公視節目的忠實觀眾啊。
實習在前四天會請在各個領域專精的教授,也有在業界很厲害的專業人士來講解製作新聞的基本概念。因為有半數非傳播科系的同學所以其實講得不會很深。基本上專心聽都能吸收。我覺得這一系列課程算是把新聞系所學精華再精華、濃縮再濃縮。從如何選題、如何訪問、拍攝、錄音、配音,都有提到。光是可以接收到那麼精實的課程,我就覺得這個免費報名的實習營CP值夠高了。
而四天以後,接下來的三週每星期只要有一天進公視就好,(謝天謝地,公視真的好遠啊)在三次的編採會議裡,主要是欣賞各組挑出大約兩、三部作品給大家看。藉由別人的作品去反省、檢討自己的缺點。其中有真的做超好、完全放到新聞台上播都沒有問題;也有做到漏洞百出,被小老師拿出來警惕大家的(汗)。透過觀賞別人的作品,真的可以學到滿多的。
再來就是獨立製作新聞的部分,所謂獨立製作,就是一條龍從訪問、拍攝、剪接、上字幕、配音......,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自己之手。當然在一開始,尤其像我這種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會在採訪的時候找自己的朋友一起當我的採訪小夥伴來壯膽,但是第一次之後,真的每個步驟都要自己來了。後面膽量練出來,其實所有步驟都會因為一次次的自己摸索,而變得更有技巧。真的要說,一次實戰經驗,或許比起上一百堂的理論課還有用。
最後這次實習除了製作新聞以外,也參觀公視大樓(員工餐廳、道具間、屋頂的訊號接收器、主控室等等),也包括主播體驗(名額有限),也是滿有趣的。想想看我們一生有幾次機會可以站在公視的攝影棚裡,聽著導播的讀秒倒數、在綠key前念稿播自己做的新聞呢?這的確是一個很難得的體驗,就算自己沒有上去當主播,參觀副控室還有站在綠幕前拍拍照也是很過癮!
實習後 : 有故事的人
關於這次的實習,老實說我一開始是以進大觀園的心態,去看看自己沒有辦法躋身的新聞產業而已。錄取了、結業了,都很開心,但開心的也是似乎因為這個月的學習,更知道自己的未來想要什麼了。畢竟目前大學生活一年,心理狀態總是起起伏伏的,有時會遁入一種無限迴圈的迷惘。就跟人社院的格局差不多,讓人迷走在沒有出口的開放性問題裡。
但幸好有報名、幸好有錄取、幸好有完成作業、幸好成功結業。除了大幅認識新聞產業以外,親手做過一次,擅長哪些議題、討厭哪些製作環節,也都趁這個機會弄清楚了。
其實不知道未來大學三年還會出現哪些變數讓我繼續迷路。不過那時我應該會想起十九歲的夏天,曾經在毫無新聞報導、影像剪輯的任何經驗之下,一張白紙般走進公視大樓內,然後知識量滿載的走出來跑新聞。是那種「想要試試看」的謎之自信,讓我暫且放下在人社感受到的迷惘和不確定吧。做新聞總會聽見很多不一樣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做新聞」這件事本身,也讓我的人生增添了一次感覺很厲害的故事。
總之覺得這個七月過得很快、也很熱。然後可以在公視實習,真的太好了。
最後附上我的三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