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長達十一年的〈進擊的巨人〉漫畫終於在2021年4月結束。我平常偶爾看看漫畫,對於整個漫畫圈的文化也不是很懂,但這部作品卻帶給了我巨大的感動。

 

一個看似奇幻的巨人吃人的故事,卻磅礡道出了作者對於自由價值的探討、描寫民族主義的熱血與唏噓、討論歷史的真實與否和歷史對群體的意義。巧妙利用神話的背景,描繪出在這個時代,其他漫畫難以企及的文學性作品。

 

當然,對於結局有些爭辯的聲音,爛尾與否,也就如這部作品的核心價值:各位都是自由的,有自行批判的權利、也能就此選擇願意去相信的說法。

 

對我而言,難以用單單最後一話的篇幅,去判斷這部作品的好壞。巨人的篇章裡有許多前後呼應,彼此相對卻又互相扣合的立場。而真正感動我的,正是作者諫山創利用不同聲音的視角對換,讓人願意在看漫畫時思考:這世界上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自由?什麼是真正的歷史?我們真的生來就自由嗎?以及為何「愛」在這部作品裡(尤其是最後一話),占如此特別的定位?

 

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哲學性的分析、沒有什麼文學性的批判技巧,這應該就是單純記錄我身為一位粉絲,與這部作品的連結。

 

畢竟在我心中進擊的巨人陪伴著我成長,我在閱讀的同時獲得的震撼與感動令人難忘,這些情緒理應有一個出口,若有什麼能證明我對進擊的巨人的喜愛,應該就是這篇文章了。

 


 

自由

 

首先,《進擊的巨人》中,最重要的概念,也可說是文眼,就是「自由」。

 

自由也同時是自從人類組成社會後,從古到今有著各種不同解釋的核心議題。在不同時代、不同政權下,自由的定義總是被形塑成掌權者的模樣。這似乎也是為什麼明明巨人是一個架空的故事,卻總是能讓世界上不同國家的人,都不約而同聯想到自身國家的歷史,或者某些國際關係中的影射。

 

從一開篇,主角住在由高牆築成的世界裡。是什麼讓他們住在牆壁內?是誰讓他們住在牆壁內?雖然有人換算過三道城牆圍成的土地面積大概等同於法國領土大小,牆內的人依然可以有範圍的自由行動。然而「城牆」的意義遠遠大於物理上可移動的距離。其實還包括任人宰割的、人類是弱小的、無能為力的被動感。

 

人之所以身為人,不就是因為相比於牲畜,人類可以有意識地去思考這個世界的形成、可以依照自我的靈魂去感知世界嗎?當人失去了自我的能動性,就像是被豢養的生物,跟隨主人(掌權者)所說的論述去相信這個世界就是如此。其實也就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成為洗腦統治下的政治機器。

 

因此故事裡出現的城牆,打從一開始就是反自然的。城牆在故事最終注定是要被打破的、也遲早需要消失的。

 

這是作者從故事一開始就設下的問題,而這個推倒城牆的任務就交由主角艾倫。他所要做的,其實都圍繞著城牆對於他造成的創傷、以及他對於牆的憤怒。換言之,牆就是自由道路上的障礙。艾倫想要消除城牆。(包括實際上的城牆、以及由外面世界對帕拉迪島的敵意,所形成的種族意義上歧視的城牆)他這一路上追求的,是人類最基本該擁有的自由。乍看之下是人能走出城牆,移動的自由。但事實上也是在描述人能脫離「始祖」的能力,能夠自由探尋自己的歷史,能夠不受最高權力的支配,擁有真正的自由。

 

而在爭取自由時,艾倫又得付出多大的代價?

 

最終的他,受「自由」壓迫。他必須衝撞體制、必須為了自己的自由犧牲其他人的自由。這也是為什麼在漫畫後期,艾倫的行為看起來逐漸偏激。他犯下大屠殺的罪惡,剝奪其他人類活著的自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惡魔。也是從這裡開始,我變得十分喜愛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這不僅是虛構的故事,同時在文本產生的過程中,也宛如一場社會心理實驗。

 

有的人從一開始就跟著主角視角看巨人裡的世界觀,自然而然認為艾倫有其煎熬和不得不做的無奈與決絕。但也有另一分派的人認為這場屠殺過於殘忍,從中反思被害者成為加害者的惡性循環。不同立場的人各自擁護,有些溫和、有些激進。在作品之外,很少看到一部漫畫能引起如此激烈的關於人性對錯的爭論。

 

艾倫早早就看見了最終結局,看到了出於自手,最慘絕人寰的景象。他能控制這個情形嗎?他能就此逃避嗎?也許可以,但若是他不走進這樣的地獄,他所生長的家鄉遲早也會因世界聯軍攻擊而成為煉獄。於是,他背負這沉重的責任,自己走進地獄,留給世人一個再也沒有由強大力量(巨人之力)支配一切的世界。

 

我非常喜歡漫畫最終對於巨人之力消失後的編排。不科學的力量消失了,但人類的征戰仍然持續。帕拉迪島擴張軍備,逐漸法西斯化;島外的世界生靈塗炭,組成聯合國家休養生息,由地鳴造成的仇恨仍持續豢養人心,復仇的氣息逐漸茁壯。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世界和島嶼仍會開戰,只是再也沒有巨人了。所有勢力都回覆到差不多的水準,接下來,就不是寄生蟲與巨人的問題,而僅是人類的問題而已。艾倫做的也許不是刻意偏袒哪一方的存在,而是將一切的基準打回公平。沒有超乎常理的力量,人類各憑本事,摸索出未來和平的方法。

 


 

民族

 

自由的旗幟,誰都能舉起大揮,也能被任意的操弄。不用從漫畫中舉例,看看我們現實每逢選舉時的樣貌,便可知其道理。

 

不同民族的對立來自於立場的不同,立場不同是因為認知不同,那麼認知的差異又是從何而起呢?

 

賈碧與法爾柯,來到帕拉迪島後意外遇見卡亞。諷刺的是,卡亞正是由賈碧親手槍殺的莎夏,當年所救的小女孩。卡亞與賈碧的對話段落十分精采,當我在和妳談論個人的復仇,妳卻將整個民族都劃作等同的個體,以誰也沒見證過的歷史反駁。許多人到現在仍是很厭惡賈碧這個角色,但賈碧仍有其功能性,並且在整部作品中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證明了無論牆內牆外,無論受始祖影響與否,沒有人是真正的、全然的「對」。也沒有人能看清真相到底是什麼。真相是教科書上的正史?是私下流傳的野史?是代代相傳的「真理」?什麼是對?又什麼是錯?

 

賈碧有她一直以來相信的一套歷史敘述,相對卡亞卻是著重在自己親眼所見。事後想想,這兩個小女孩,其實都還在巨大的森林裡,有時候是獵人、有時是獵物,仍走不出獵殺彼此與相互仇視的循環。

 

漫畫後期,我們不再是以主角的視角去觀看作品裡的每一句對話。作者也很妙的,沒有刻意說哪一個角色說的話肯定是正確的。因此,讀者也不知道該去相信哪一句話是真的,哪一句話又是話中有話。我們該相信什麼?作品內的角色不知道,作品外的讀者們也無從依賴,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最後,我們很少能看見一部作品將史觀的不同帶入敘事,並且扣合得很有邏輯。進擊的巨人做到了,諫山創在故事中說了許多段歷史:

 

(一)故事初期,帕拉迪島上人民相信的歷史:牆外沒有人類,只有可怕的巨人。「人們」建起三道城牆保護倖存的文明。

 

(二)牆外的世界大多數人相信的歷史:艾爾迪亞帝國曾經利用巨人之力蹂躪世界各地搶奪資源、擴張領土,那些能變成巨人的種族艾爾迪亞人,都是惡魔的後裔。

 

(三)牆外世界,艾爾迪亞復權派相信的歷史:巨人之力開拓疆土,尤米爾的子民不應受壓迫,有其尊嚴也應該居於領導的位置。

 

(四)為了向帕拉迪島進攻,新編造的歷史:145代王是因為厭倦殺戮,為了尋求世界和平,帶大多數艾爾迪亞人逃往帕拉迪島建立城牆、洗去記憶。讓島上人們於「天堂」中安逸等死。真正該討伐的對象是搶奪始祖巨人的艾倫葉卡。

 

看到中後期,也早就意識到這件事:歷史,其實就是為了自身利益,向其他人傳達的一種藉口罷了。歷史是真是假不重要,那並不足以成為人們能夠相信服從的信條。然而,真正重要的是人願意去相信哪種歷史?在這部作品裡,正是因為歷史混亂繁雜,人們才能從中選擇與自己立場相符的,能帶來利益的歷史。而這種可以選擇的能力,就是思考上的自由。

 


 

人性與愛情

 

最後一點,也是我最喜歡但覺得作者並沒有描繪清楚的一點:角色的人性。

 

比起沒有描繪清楚,我個人覺得若是能再多一點點篇幅去描寫角色們的私情,會讓故事更飽滿完整。漫畫最後一話,許多人不滿主角建立已久的,破釜沉舟想要踏平世界的形象破裂,指責其設定崩壞。但我卻非常喜歡艾倫在最終露出他的軟弱。因為他終歸是少年啊,一位因為自由而背負太多的少年。

 

雖然這麼講有點自大,但我認為愛情戲就是作者創作的短處。我能理解作品中感情並不是敘述的重點,但若是最後一話有這麼大量的情感渲染,我認為在這之前應該要有足夠的分鏡伏筆或是鋪陳。

 

儘管如此,不能否認的是「愛」這件元素,在作品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想特別提幾個我覺得很有趣的配對來討論。

 

(一)米卡莎&艾倫

 

這一對應該無庸置疑,尤其在最終話爆發原來艾倫對米卡莎也是情深義重的雙箭頭,讀起來真的揪心。我很喜歡在推特上看到一句英文評論如此形容他們倆的關係:

 

Eren taught Mikasa how to live, Mikasa taught Eren how to love.

 

兩人的相識是在殺人與解救之際,在如此殘忍的情境之後,卻是艾倫替米卡莎圍上圍巾,給予溫暖。是他在她無處可去的時候,告訴她世界仍有值得她活下去的理由。也是在漫畫初期,米卡莎得知艾倫被巨人吞下後,領悟出「如果自己死亡,就連想念你這件事也做不到了」的堅強。

 

而在目睹母親被巨人啃食之後,艾倫深受創傷,他用憤怒填滿他的傷口。想要把巨人全部驅逐,一隻也不留。他的一切行事,皆是為了總有一天能夠報復巨人對他造成的傷害。當他面對自小就熟識的漢尼斯先生,死於和母親喪生的同一隻巨人,自己卻無能為力時,他崩潰的大笑,恨自己五年過去卻依然毫無增長,無法保護重要的人們。

 

但卻是此時的米卡莎,用真摯的感情向他傾訴,告訴艾倫他並不是沒用的,因為他曾經拯救過那個毫無歸宿的米卡莎。這個世界是如此殘酷,也是如此美麗。

 

艾倫一直以來都是憤怒的,然而卻因米卡莎的告白(愛)而有所動力持續戰鬥。雖然漫畫裡沒有明述,但我想也是從那時起,就埋下了米卡莎的愛最終能解放不自由的伏筆。有時,憤怒會讓人看不見世界上其他溫柔的事物。卻藉由米卡莎和艾倫的相互對照,讓彼此的依存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始祖尤米爾&初代弗利茲王

 

最終話最驚人的劇情,應該就是揭露獲得巨大力量的尤米爾並沒有藉此逃離統治,而是回到部落裡繼續效忠掌權者,而這背後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愛。雖然能夠預想有些女性主義者會就受害者愛上加害者的情節有所批判。但我認為這個設定是符合邏輯的。

 

先不論心理學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原始部落裡,身為奴隸的尤米爾什麼都沒有,她被拔去舌頭(失去話語權)、被部落人民陷害(無人相救,顯然是孤兒)。可以看得出來,她從小就處在沒有愛情,只有殘酷的世界裡。或者說她從來就不知道愛為何物。即便是生育機器,她卻可以獲得生活上的改善,起碼外在的人會因為她懷有王的子嗣而對她的態度有所轉變。

 

我更傾向去相信,尤米爾不知道愛,她只知道待在王的身邊,她能因此稍微有些尊嚴。

 

這也能合理解釋,為什麼死去兩千年以後,仍然徘徊於道路中不曾離去。因為她除了從一開始就是沒有自由的奴隸,更是臣服於誤將王的利用,當作愛情的奴隸。

 

她會死是因為對王的心死,她等待兩千年的米卡莎,則是帶她看見什麼是真正的愛。

 

愛是能成全伴侶,愛不是生來誰就必須服從於誰,而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不同於尤米爾一生都在聽命於她所認為的「愛」,是米卡莎讓她明白,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是為了能夠想念對方,而在失去摯愛後獨活的堅定。

 

(三)亞妮&阿爾敏

 

最後這一對與前面提及的並沒有太大的關聯。但我很喜歡亞妮和阿爾敏這兩個原本不同國族、不同立場的人們互相理解、相愛的設定。

 

阿爾敏這個角色也很有趣。他和艾倫一樣都想追尋自由。然而艾倫抱持著的是推倒城牆的憤怒;阿爾敏則是想要跨越城牆的好奇心。相似的目標,不同的動機,在漫畫後期兩人漸行漸遠。阿爾敏並不是不能夠理解艾倫的想法,正是因為知道艾倫是怎麼想的,所以阿爾敏才會不斷尋求更和平的、更能兩全的方法達成不受外面世界進攻的方法。

 

我想也是在試圖了解艾倫逐漸成為主動的殺戮者的同時,阿爾敏也明白了當初萊納亞妮貝爾托特的心境。而這也是促成他時常向無法回覆任何他話語的亞妮,傾訴心聲的原因。

 

亞妮對阿爾敏的心動應該可以追溯到更早,牆內世界對巨人還一無所知,仍在捕捉女巨人這奇行種的時期。因為阿爾敏發覺亞妮其實是一個很溫柔的人,發現亞妮獨來獨往的原因其實是避免產生同袍之間的感情。亞妮知道阿爾敏看世界的眼光不同,自然也將阿爾敏視作牆內「特別」的人。不同的立場之下,阿爾敏曾說出一段非常有道理的言論,道出人們總是以好人稱呼對自己有利的人,這也點出巨人世界中,並沒有所謂真正好、壞的判斷。

 

亞妮想當阿爾敏眼中的好人,所以走入了明顯的陷阱之中、在女巨人型態時放跑了阿爾敏兩次。想來也是心疼,一直以來深受作為突破城牆的主犯,造成無數人創傷的罪惡感所苦,亞妮在牆內世界中,唯一想尋得的安慰,不過就是一句阿爾敏口中的好人罷了。

 

這一對正是巨人世界中,能互相理解的典範。他們各自都殺害了對方陣營的許多人,然而卻能明白對方這麼做的原因,就此站在相同的基準點上,去審視各自的罪孽,進而相互依靠。

 

愛情的戲份在作品裡的占比不多,卻都有重要的意義。有些更賦予一些說教的意味。(特別是阿爾敏和亞妮這對)其中雖有可更多加描述之處,但讀起來仍是富有趣味,值得深思。

 


 

生命的意義

 

講到阿爾敏,不得不提在137話中,他與吉克葉卡對於生命、對於幸福、對於活著的意義辯論。哲學的道理不是很深,卻十分深刻,讀來動人,也是我覺得後勁非常強烈的一話。

 

對阿爾敏而言,生命的美好產生在日常的紋理之中,雖不是那麼的重要或精彩,卻能藉由微小又確實的幸福,累積成活著的美好。幼時和童年夥伴們一同奔向山丘上的那棵樹,僅此而已,卻美好到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為了經歷這一刻,才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呢?

 

這也讓我想到以基斯教官為主視角的那一話「旁觀者」。人總是希望自己能是偉大的、不平凡的存在。但事實卻不一定如此。

 

很喜歡在漫畫最後,作者賦予「生命」的意義是如此正向的。人生存在這世界上,除了生物本能的繁衍以外,也能透過感知去明白幸福、美、善這些事物的存在。

 

人乍看之下有明確的偉大和平凡之分,然而艾倫媽媽卻說只要孩子降生在這個世界上,他就已經足夠偉大了。基斯教官總是認為自己不比古立夏、艾爾文、里維等人,卻在最後捨身替主角一行人斷後,以自我犧牲成就了不平凡。生命的意義,有時不是只取決你如何活,而是看你如何死。

 

同樣的,生命的美好,有時也不是只取決於你在生命結束前完成過什麼重大的里程碑,而是日常中經歷過的那些,很細碎的短小時刻。

 


 

自由的少年少女

 

關於作品本身,我覺得能從自己腦袋產出的感想,好像也只能講那麼多。

 

剩下的,則是想留一些篇幅給自己。

 

我就和大多數人一樣,在2013年動畫爆紅時,跟風式的觀看,一看就沉迷在其中無法自拔。對剛從國小升上國中的我而言,血腥的畫面是一種長大成人的快感,熱血的音樂和動畫讓我彷彿進到新世界一樣。不然我這輩子知道的動畫可能就真的只剩烏龍派出所或哆啦A夢或家庭教師。

 

第一季完結之後,跟著追了幾個月的漫畫,但過一陣子就沒動力了,因為一個月才出一次新的內容,起初還很認真的去看,之後放著放著就忘記這件事。就連第二季在四年後出來,我也不知道。無論動畫、漫畫,我都一直這樣擺著,然後經過了國中三年、高中三年。

 

直到升上大學之後,聽說動畫要出最終季了,我才想到好歹也是我曾經那麼喜愛的作品,要不就從頭開始看起好了。畢竟過了七年,我早已忘記當年第一季到底在演什麼了。

 

不看還好,一看直接被震撼到無以言喻。過去的我也許太關注血腥與獵奇的設定,對於意有所指的對話總是忽略。大學的我重看時,被那些幽微的、巧妙的伏筆深深吸引。

 

進擊的巨人一直沒變,變的是長大的我。

 

事隔七年,我依然為這部作品著迷。

 

主角艾倫一直想要走出城牆,獲得自由。然而在得知牆外世界的真相時,發現自由並不是他想像的那樣。自由並不是全然的美好,雖然自由這份價值理應與生俱來,但多數人仍需要透過爭取才能獲得。我也曾經認為義務教育的那十二年對人生來說真的綁手綁腳,想要趕快考上大學,變得自由。然而當我真正升上大學後,即使相對自由,卻也沒因此過得比較開心。這應該是相同的道理吧。

 

我們都想追尋自己最理想的自由,但其實也在追尋的過程中將自由當作最終結果。並在這樣不盡滿意的結果下,發出蒼天也不曉得的詰問。

 

我們真的自由了嗎?

 

沒有人知道。但在追連載的過程中,真的非常感謝作者諫山創畫出這樣一部無可替代的作品,刻印著我們的青春,對我的人生留下難以忘懷的感動。

 

致艾倫也致世上每一個看似自由卻不自由的孩子們,

 

「追求自由的少年啊,永別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Chi 的頭像
    ChiChi

    IMAGINE CHI

    Chi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